上个季度的败犬女主,又唱起了千禧年歌曲中的疑问:爱它从何而来?或者说,爱,究竟是什么?这个问题,自第一个觉察爱的人类开始,就一直盘旋在社会上空。人们总以为自己某刻得到了答案,却仍在爱的谜题中兜转。
在《无职转生》中,从保罗与莉莉娅的纠葛开始,到讨论已有希露菲为妻的鲁迪对洛琪希的爱与责任开始,我们的主角便终将会陷入这个困局,而这在这个社会中并非是个例。与现实不同的是,无职中提到了不是米里斯教徒的鲁迪,可以娶多位妻子。但无论如何,其仍在婚姻的枷锁下,世俗也仍旧秉持崇尚专一的态度。看似自由了爱情,实则同为物化爱情。爱之困局,在这片大地上重复又重复地上演。
动画总是偏向美好的。与鲁迪开后宫的合家欢结局不同,《飘》则是更加现实地告诉了读者,这种事情在现实中究竟会如何展开:婚姻制度所要求的忠诚、专一和稳定,与人性中的复杂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冲突。在《飘》中,斯嘉丽对艾希礼的执念、艾希礼对梅兰妮的责任,以及瑞德对斯嘉丽的深情,彼此交织却无法得到真正的和解,最终使每个人都陷入痛苦。与希露菲的包容类似,对于斯嘉丽,梅兰妮也表达了理解甚至保护,而本应幸福的人们就此卷入爱与婚姻的苦难螺旋。无数个类似鲁迪乌斯的演绎,抑或是现实足以告诉我们,爱情的专一并不是幸福的充分必要条件。事实上,它既不充分,更不必要。
《飘》的故事仍是囿于流俗的。斯嘉丽在梅兰妮去世时终于意识到,她对艾希礼的执念其实是对青春幻想的一种误解,而不是自己真正的情感。但笔者认为,这是作者为了塑造斯嘉丽在“正确婚姻观”上做出的妥协。玛格丽特·米切尔通过斯嘉丽的顿悟,似乎试图向读者传达一种传统的婚姻观念:即执着于不属于自己的爱是一种错误,而珍视婚姻中的合法关系和所谓真挚情感才是“正确的选择”。这让斯嘉丽的成长轨迹显得更像是一种教化性的安排,而非完全符合她那强烈、独立和不羁的个性。
从一开始,斯嘉丽对艾希礼的爱就不仅仅是单纯的情感,更是对青春、激情以及对自身渴望的象征。艾希礼代表了她理想中的美好生活,是她对家庭责任、南方贵族生活方式的执着。然而,将斯嘉丽的感情最终解释为“误解”,是在某种程度上将她的执念带有贬义地简单化。这样的处理,将斯嘉丽的情感发展导向一种传统的“正误观”,即她过去的感情是错的,而对瑞德的发现是对的,从而使她的成长趋于符合婚姻制度对爱情的期望,仿佛在告诉读者:真爱在身边,而执着的迷恋是对婚姻观念的偏离,最终必须被纠正。
斯嘉丽的所谓顿悟,标志“文明社会”下的爱情,在婚姻淫威下的支离破碎。
笔者不想说如果,但是倘若爱真的不再被婚姻束缚,斯嘉丽、艾希礼、梅兰妮和瑞德的命运可能不会被体系带来的责任和道德所困扰,而是能够更加真实地表达各自的情感,做出尊崇内心,尊崇爱的选择。没有婚姻制度的道德枷锁,艾希礼或许会在面对斯嘉丽时更加坦诚,而不是一再压抑自己对她的情感;梅兰妮则不会被道德责任束缚,或许她能够更多地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,而不是无私地在道德的标准下为家庭付出一生。
我们熟悉并默认正确的婚姻制度,通过对一夫一妻制的强制性规定,塑造出一种道德约束,使得爱情在“合法”与“非法”之间被无形划分开来,看似是爱情的象征,却是爱情的坟墓。这种制度化的情感关系,使爱情逐渐失去了最初的光彩,被单调的习惯和无形的道德枷锁取代,最终成为一种名存实亡的感情负担。而在此制度下,人们对所谓“爱”的理解,实则是规训的洗脑与爱情观的反自然再塑。
人类的情感是复杂的。早有思想家提出,婚姻制度设立,本质上是源于社会与阶级财富稳定性的追求,其目标是确保伴侣间的忠诚和排他性。它假定人们的情感是单一、专一且可控的。然而,在现实生活中,情感往往并不是单向的,它可能是复杂、多层次且变化的。无论是鲁迪乌斯对希露菲许诺后,对洛琪希的爱意,还是艾希礼对斯嘉丽的隐秘情感,这些复杂的情感关系超出了现有婚姻制度的框架,但仍是无可辩驳之爱。而希露菲和梅兰妮的宽容正是对婚姻制度不合理性的无声抗议。她们的包容表现出的对伴侣情感的理解和接纳,正是这种天然源于内心与爱的态度昭示了婚姻制度的人文缺失,也反映了婚姻制度未能正视、容纳情感的多样性。
现代社会经过千百年来婚姻制度的规训,将“忠诚”定义为对唯一伴侣的专一承诺,任何偏离这种“忠诚”的情感都会被贴上不忠的标签。但我们应该看到:忠贞不渝并不应意味着专一与排他。无职巧妙地利用异世界的世界观来规避了这个问题,而笔者认为,我们更应该直视问题其本质:婚姻带来的道德束缚。这种道德规训与爱情天然冲突。这是一夫多妻、或者一妻多夫制均无法解决的困局,只有解放婚姻,才能解放道德,解放爱情。
也许我们应该发问:爱情究竟是什么?它是自发而真挚的情感,还是婚姻制度下的责任与承诺?当我们将爱归结为一纸婚契、一个框架时,是不是反而失去了它本该具备的耀眼的光泽?如果我们真的忠于爱情,为何还需将它物化为制度、道德与排他?
如果说文艺复兴是人文主义的觉醒,那么也许我们正需要一个新的“文艺复兴”——一次爱的觉醒。再次回到那个最初的问题:爱是什么?或许你我都将会有截然不同的回答。在这个问题的背后,也许潜藏着对人性、道德与人类价值观的更大考验:我们能否去追求一个更加真实情感关系?能否真正与爱情和解?或许在我们揭开婚姻的道德面纱后,才能真正发现,爱其本质不因婚姻而隽永,也不因家庭而完满;不因排他而忠贞,也不因道德而高尚。
我们是否愿意沿着这个问题,重新思考爱的意义,这或许也正是这个时代里,我们每个人该去探寻的“真物”。